|
访迹仙山之大葛仙殿大葛仙殿,座北朝南略偏西。殿深29.2米,宽17.0米,占地建筑面积576平方米,大殿内可容千人。大殿前后三进,正中有24根朱红圆柱落地,柱墩均为八角形青石雕花圆底座石墩,人字形递进式五层木板倒壁,宏制巧构,宽敞堂皇、雕梁画栋、朱漆描金;栋梁上浮雕有道家神仙故事等图案。 殿堂内木质建筑系民国年间火毁后重建,大殿内四周雕盘金龙,匾额顶部悬雕一描金展翅大鹏鸟;龛两侧有联:“葛水长流神泽达,仙山持立圣光明”。殿顶浮塑九条金龙戏珠,栩栩如生,分三层相对而峙列。殿上方有滚龙抱柱神龛,高4米,宽4.4米,长方形匾额红底金字,劲书“太极左宫”四字,道书记载:葛仙翁在赤乌元年(公元238年)被天界授予太上玉京太极左宫仙公之位,总统三界六天大魔王之官,主行三洞经箓之事。又道书载:“有善功敬信,宗奉大法者,言名太极左宫。”即有善功且敬信大道的人,成仙后位列太极左宫。 神龛正中端坐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神像,金面、白须,双目平视,正对香炉峰顶端,头戴翅搭肩宰相帽,身着金丝蟒袍玉带,传明朝嘉靖十五年(1537年),内阁首辅夏言辩论输相位于仙翁,将自身宰相袍亲手披在神像上,遂留下此传统。神像后塑一站立行像,皆为樟木雕琢而成,装束神态如坐像相同,此像为当地庙会英将隆兴会循例抬神像上山朝拜,因下山时神力加持,众人难以抬起,遂留山中。 葛仙翁,姓葛,名玄,字孝先,江苏句容人,生于汉延熹七年甲辰(164年)农历四月初八日。为道教灵宝派祖师,与张道陵天师、许逊天师、萨守坚天师合称道教四大天师,道教尊为“太极左宫仙翁”,为三国著名高道。曾随左慈学道,得《太清丹经》、《黄帝九鼎神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道经。吴嘉禾二年(233年),在閤皂山修道建庵,筑坛立炉,修炼九转金丹。喜好遨游山川,去过括苍山、南岳山、罗浮山等地。编撰《灵宝经诰》,精研上清、灵宝等道家真经,并嘱弟子世世箓传。 灵宝派早期的传承系谱为:葛玄传郑思远,郑思远传葛洪,后传葛巢甫,葛巢甫传任延庆,任延庆传徐灵期。在这一支的传承系谱外,葛玄同时还传给兄长葛孝爰,葛孝爰又传子葛悌,葛悌为葛洪的父亲,由于是葛氏家族祖孙三代间的传承,因此也被称为“葛氏道”。 据历代地方史志记载,夏、商、周之际葛仙山称云岗山。葛仙翁一生修炼之地有二十二处,传于东汉吴赤乌元年(238年),其传教行医到铅山,先在鹅湖山修炼;后至云岗山,见山有“万山来朝之势,九龙窜顶之格”乃仙家修炼、立观度人之宝地,遂在此结庐修持,济世度人,直至公元244年飞升。 东晋年间,葛玄从孙葛洪(著名高道、医学家)一度来到云岗山修持炼丹,寻根问祖。文人墨客诗文凭吊,百姓朝拜香火不断,千年传颂世代流传。唐代诗人白居易、李商隐、韦应物先后游葛仙山并题诗。北宋治平二年(1065年),宋英宗赐额改宗华观为玉虚观。宋相王安石游玉虚观并题诗。北宋元祐七年(1092年),民间百姓为了纪念葛仙翁建葛仙祠。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,宋徽宗封葛玄为“冲应真人”。南宋淳祐六年(1246年),宋理宗封赐葛玄为“冲应孚佑真君”。 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内阁首辅费宏登葛仙山,并组织动工扩建葛仙祠。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内阁首辅夏言登葛仙山并赋词。 神龛两旁站立彩塑华光大帝马灵耀、财神赵公明、温琼、岳飞、风神、雨神、雷神、电神八大护法神像,勇武威猛,赫森肃穆。 殿中有青石浮雕“金阶”,精镌九龙图案,寓含“九龙窜顶”之意。因大殿建于九条山脉聚汇之巅,此处为山脉之中心点,故在此建“金阶”,原葛仙翁像安座于此,以镇压九龙山脉之气,后后移10米,用木栏围住,传宰相及当地父母官前来朝拜方可打开。 “金阶”四周竖立石柱,柱镌:“大葛青云路,仙翁紫金街。鹤岭驻仙踪,山峦撑突兀。朝拜须清静,登临自健松”等字样。柱顶端踞立石象、石狮栩栩如生。 “金阶”前上方有“第一名山”牌匾,系当地庙会英将隆兴会赠送,传题牌匾字时,当地书生不得其妙,后梦仙人指点而成。 据清同治《铅山县志》载,唐咸通(860~874年)年间于葛玄炼丹处建宗华观,宋治平二年(1065年)赐名玉虚观。宋元佑七年(1092年),改名为大葛仙殿。后又多次修葺。清嘉庆年间(1796~1820年)毁于火,后修复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又毁于火,次年再度重建。现基本保存完整。纵览全观飞檐翘角,纵横缦回;气势恢宏,古朴端庄。 2013年以前,殿门为八卦形石门,两侧石刻楹联,文曰:“三清古道千秋业,四要玄机万世师”,笔力苍劲古朴;两尊青石雄狮踞立观门两旁。殿墙朱红,上书:“德配天地,道法自然”; 2013年,重修大葛仙殿殿门,为传统宫殿建筑,红墙青瓦、翘翼飞檐、雕梁画栋、贴壁凌空、气势宏伟。 殿门正中上方书“大葛仙殿”四字,两边门柱铭刻楹联:“位登太极握权衡在天上,心系苍生持善念佑人间”,遒劲有力;朱红殿墙两边分别书写“仙道贵生,无量度人”,体现了道教灵宝派的核心理念。原葛仙殿左、右两侧供奉老君殿与观音殿,现左侧供奉文昌帝君,右侧供奉送子娘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