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古人谈关于日常饮食的调养—宋·刘词《混俗颐生录》宋·刘词编,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方法类。 饮食消息 食为命之基(基础,根基),不可斯须去之也。既乖(违背)节俭,或昧(不了解)寒温,瘵(痨病)疠(瘟疫)之由自此始矣。既不能服饵丹霞,出纳元气,则于饮食嗜欲,行住坐卧间,消息之以此冀为良药,而日用不知,其为尚(久远)矣。 夫人当以饮食先吃暖物,后吃冷物为妙。何者?以肾藏属水,水性常冷,故以暖物先暖之。不问四时,常此消息弥佳。就中夏月偏宜暖之,为伏阴在内耳。 食不欲苦饱,苦饱即伤心,伤心即气短、妨闷。 食了,先以手摩肚数十下,兼仰面呵气二十下,甚消毒食; 食了,不欲便睡外,即令患肺气,荣卫不通,血脉凝滞之使然也。肢节烦重,尤多嗜睡,百疾从此而生矣。 食了,必须冲融(身体冲和)少时,行三、五十步,使食消化,心腑空悬乃可寝卧。寝外之时不欲言语、歌啸。五脏如钟磬,不扣不发其声,此将息之妙矣。 夫饮食所以助气,食饱气不行。食了尤忌仰外,多成气痞兼头风。食不欲麤(同“粗)及速,速即损气,麤即损脾,脾损即为食劳。男子五劳(劳病),此为一劳之数也。 食饱不欲速步、走马、登高、涉险,必伤内室(内脏)。 不欲夜食,日没之后脾当不磨(消化、运化),为音响断绝故也。脾好音乐,丝竹纔闻脾磨,即《周礼》云:“乐以侑食”,是以音响皆主于脾。 若腹内稍冷,食即不消,兼亦损胃。胃损则翻,翻即不受谷气,既不受谷气,即多吐,吐即转为翻胃之疾。 夜后不宜饱食肉面生脍(切细的肉)。夏月夜短,尤宜忌之。生绘不可与奶酪同食。此等之物,夜后虽消,甚损脾胃,令人脾劳。 向夜(日暮时分)勿饱食煎饼,尤当(特别对于)大损风气之人,偏不宜食。 食热物后不以冷水漱口,食冷物后不以热水漱口。冷热相击,是以多患牙齿疼痛、齿根宣露。 凡吃炙肉(烤肉),若乘热食之多患风疳(牙病)、䘌齿或黄黯,渐至缺落,亦令血脉不行。 人若饱食后宜立小便,饥即迹小便最为妙,恐损膀胱故也。 腻多之物甚不宜人,暗眼兼肠胃冷滑,尤多动风,若患风疳气疾,故宜忌之。 五味稍薄,令人神爽,唯肾气偏宜咸物,兼消宿食,诸并不宜食。若偏多则随其藏腑必有所损。是以咸多伤筋,固不可嗜,甘伤胃,辛伤目,苦伤必心。惊伤魂,忧伤神,思伤意,恣伤情,恨伤志。 久视伤明,久听伤聪,久行伤筋,久卧伤血,久劳伤骨,久立伤肢节,久语伤气。 大渴不大饮,大饥不大饱,大乐不大忧,大劳不大息。欲大得不欲大失,是以怒伤正气也。大劳力乏绝,大饥损脏腑,大饱腠理(皮肤、肌肉的纹理)闭,大渴经脉蹶(僵硬),兼气不行,大醉神散越,大笑气飞扬,大恐心恍惚,大热气不通,大寒血脉结,多睡神魂离,大惊心不安,此皆为损寿之候(征兆)。 凡人常忌鸡、猪自死,牛肉陈臭难消,咸醋粘滑冷腻,生葱,大、小蒜,生香菜,不时之物,瓜果、粉粥、冷淘(过水面及凉面一类食品)等物,非养生摄理之道。 凡服药饵之时,尤忌三般(种)受气不足之肉。肉者鸡、猪、无鳞鱼。又忌三般受飞不足之菜。菜者,莙达、莴苣、波薐(菠菜)闭血触故也。 夫人若不能常于行住坐卧及饮食嗜欲间消息(保养、调养)之,纵服灵芝,日饮沆瀣(清露),岂有补益乎?但助阳之药固持盈满,日久月深必获大损,其何昧哉! 若吃肉菜间,有筋韧,勿咽之。此难消之物,经时多为症癖,亦令脾劳。 又不可于星月及神庙宫观、名山大川、古坛神树、墟墓之间饮食,况为道家所禁,保宜戒之。 |